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 最美消息 > 传统文化 >

为啥城隍庙敬威灵公?威灵公是谁?

2023-10-10 来源:互联网- 由[最美旅行网]整理

为啥城隍庙敬威灵公?威灵公是谁?注属于中国民俗里面的知识,今天最美旅行整理了文章,欢迎大家阅读。

一、首先我们需要明白,在古代,城隍庙是分层次的,下面是明朝和清朝对于城隍庙的层次划分以及执掌的城隍。

(一)明朝对城隍的分类

明代初期,朱元璋下诏给天下城隍分了分三六九等,奠定了之后城隍世界的格局。

第一等是京城应天府的城隍,他等级最高,相当于城隍世界的首都,城隍神是众多城隍的最大王,名号“承天鉴国司民升福明灵王”;

第二等都是朱元璋起兵得天下过程中,重要城市的城隍,被封为王;

第三等是“秩正二品”的各府城隍“威灵公”;

第四等是“秩三品”的各州城隍“灵佑侯”;

第五等是“秩四品”的各县城隍“显佑伯”。

县级以下,不设城隍,由土地公来管理,相当于乡长,村长。

为啥城隍庙敬威灵公?威灵公是谁?

(二)清朝对城隍的分类

1、都城隍(公爵,威灵公)掌管省;

2、府城隍(侯爵,绥靖侯)掌管府;

3、县城隍(伯爵,显佑伯)掌管县。

为啥城隍庙敬威灵公?威灵公是谁?

二、城隍出现的历史

据《史记·封禅书》记载,我国的城隍祭祀开始于周代以前,三国时,吴国出现了第一座城隍庙——芜湖城隍庙。两晋南北朝,城隍已经从单纯的城池保护,开始管人间的水旱疾疫,以及老百姓的生老病死、赏善罚恶等。唐代,城隍演变成为当地阴间最高神。北宋多灾,宋代朝廷将祭祀城隍列为国家祀典之一。到了明朝,城隍地位陡然上升。朱元璋统治时期,命令每个县级以上城市必建城隍庙,全国建了1472座城隍庙。

三、从上面的资料可以看到,城隍庙是不仅仅敬威灵公的,明朝的第三等城隍庙和清朝的都城隍庙,敬的才是威灵公,另外,所有的城隍庙敬的神,都是道教册封的,而在事实上,历史上都确有其人

四、那么,威灵公是谁呢?

答案:明末抗清官员、书法家李待问。

据历史记载,公元1650年农历七月十四这天,清军围困松江府,城破后,当时统领八县的松江知府李待问以死殉国,临行前曾说:“勿杀吾民”!此言救下了江南百万人性命。后世百姓感念其功德,将李待问奉为府城城隍神,道教封其为“威灵公”,享万民香火祭祀。

李待问用自己的性命保住了江南百万黎民百姓,至今奉贤人还保留着每年农历七月十四喝豆浆,纪念李待问的民俗。

为啥城隍庙敬威灵公?威灵公是谁?

李待问详细资料

李待问,字存我,又字存吾,明万历二十一年(公元1603年)出生于松江府华亭县竹冈李家角(今奉贤萧塘鸿宝村)。明崇祯十六年(公元1643年)进士,授中书舍人。李待问书法笔力遒劲,字体秀逸,行书可与董其吕媲美。松江博物馆藏有手迹行书诗轴。著有《玉裕迸存稿》。清顺治二年(公元1645年),李待问与沈犹龙、陈士龙、夏允彝等松江文人义士起兵抗清,防守东门,城破被俘。临行前,劝告松江百姓剃发更装,免“嘉定三屠”之惨剧,清将敬佩其凛然大义,终未开杀戒。松江百姓为纪念他,在兴圣教寺塔北侧建“李公祠”,立祠祭祀。道教尊他为松江府城隍,敕封威灵公。后松江古城百姓每年的农历七月十四要吃油条、喝豆浆,以纪念李待问。这一日,松江百姓还要到松江府城隍庙里给府城隍老爷李待问进香,举行庙会。松江府城隍庙毁于30年代日本侵略中国时候的轰炸。

明朝末年,士大夫和文人墨客的纵欲风气,构成了晚明社会文化特色。李待问和柳如是有过一段浪漫的恋情。柳如是自小身世飘零,1618年生于江苏吴江,本姓杨,自小被卖入松江盛泽镇归家院做婢女,当时归家院妓女徐佛很有些才气,会操琴,擅画兰草,姿容不俗,四方才子名流常聚徐佛家,徐佛在当地可算一名妓了。.柳如是少时聪慧,虽为婢女,但有名流才子的高声阔谈的熏陶,又有徐佛亲自教习,渐渐能识字断文。这年秋冬之际,柳如是回想所交之士,唯李待问男儿气概非凡,不觉文思泉涌,写下《男洛神赋》一篇。文中将李待问比作了男洛神,真是千古妙想。李待问接到柳如是的赋,被赋文的文采所折服,也为柳如是撰写《采莲赋》一篇,两人一唱一和,一来一往,纸上传情,少一些:耳鬓厮磨,多一些诗文交流,情意自然非同一般。柳如是爱李待问才情气概,李待问喜柳如是机敏多智。于是两人交琴瑟之好,同居于李待问朋友寓馆南楼。从此以后,二人在南楼谈诗作赋,相偕共游春光。

一年之后,柳如是见李待问开始沉默寡言,忧伤叹息,追问后方知,李待问常常不回家,他的母亲得知李待问与一青楼女子相恋,勃然大怒。柳如是虽有才名,但依旧改不了出生烟花的卑贱身份。李母命儿子离开柳如是,李待问不敢违背母亲之意,又割舍不了柳如是的一番真情,故伤感寡欢。柳如是顿感惆怅,长叹一声,对李待问说:“李郎,聚散皆是缘分,天下没有不散之筵席,如是不想让郎君背不孝之名。”说完,二人抱首痛哭。几天后,乘李待问出门会友之机,柳如是留下一纸留言,搬出了南楼,又返回松江盛泽。崇祯二年,陈子龙、夏允彝、徐孚远等六位志同道合的文人,组织文社“几社”,作为当时“娄东二张”的“复社”的子社。李待问后来也加入几社。在陈子龙的带动和影响下,几社的“云间词派”遂得以生成和兴盛起来。当时有“云间古今文词甲天下”之誉,李待问等人作为几社的积极分子,喜欢奖掖青年,人有一长,必加鼓励;讲求节气,以道德文章相砥砺,士风为之一变。他也创作了不少诗作,而书法绘画艺术在当时的松江府及江南地区首屈一指。陈寅恪在《柳如是别传》里写道:“李待问字存我,江南松江人,工书法,董玄宰尝泛滥于古帖,然气骨殊减,自绳头及大额而外,便不令人嘉赏。待问傲然为独步,与玄宰争云间,然位不及,交游寡,其为攻苦不若。要之得意处有过董家者”。

明崇祯十六年(公元1643年),李待问中得进士,被朝廷授中书舍人。崇祯十七年,李自成攻陷北京,崇祯帝自缢。福王在南京即帝位,马士英、阮大铖把持朝政,次年,清兵下江南。遣安抚使至各郡罗致遗臣。李待问坚拒不见,避居曹溪。南明弘光朝覆亡后,清朝摄政王多尔衮下令全国汉族百姓“剃发留辫,身着满服”,李待问、陈子龙和夏允彝等几社友人,联系乡绅和前明官吏,拥戴德高望重的前总督沈犹龙为首领,图谋反清复明。

崇祯十八年八月初一,松江城抗清义士在沈犹龙的带领下起义,李待问率领义兵,向松江城发起进攻,杀死住城清朝官吏,占领松江城。清顺治元年(公元1644年)8月,清军继续向前推进,平定了松江附近的其他南明军队,使那里的义军失去了帮助,使得松江的反清义士只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,意味着要完全依赖于沈扰龙招募的这支缺乏战斗力的“市井之徒”军队。松江百姓对自己的军队力量并不抱太大的希望,他们一直相信黄蜚的部队会来救援他们。9月22日,在城墙下出现一支头缠红巾的部队,他们自称是黄将军派来的。然而当城民打开大门,这支队伍人城后,便扯去了头巾,露出剃了发的光头,原来是清兵装扮的。接着,他们杀死了,守城门的义军士兵,大开城门,清兵攻入松江城。在随后的肉搏中,沈犹龙被害。李待问见大势已无可挽回,就绕道东门下城。有一百户军官拦住他问:“闻君读烂四书,今作如何打算?”李待问擦了擦额角上的血迹说:“为臣死国,常事也。吾只为家人诀别耳。”百户说:“君能如此,我先断头以待。”说罢,拔刀自刎而死。李待问没想到百户竟然如此刚烈,他抱着百户的尸体痛哭不已。怆惶中,李待问回到家,少妾见他浑身是血,就一面给他洗刷更换衣服,一面哭泣,母亲和兄嫂劝他赶快逃走。李待问笑了笑说:“死,固余之本也。且不死,将何以对百户之忠烈乎?”于是,他在家人的哭泣声中引绳自缢。气未绝时,清兵冲了进来,割断绳子,将他逮捕。清军将领是明朝降将,见李待问豪情刚烈,又是前朝官员,便劝他降清,委以官职。李待问大笑不已:“为臣者,岂能事二君乎?贰臣贼子,此为不仁,剃发更装,违祖制,反人伦,此为不孝。汝等贪生怕死,数典忘祖,不仁不孝,有何面目见先人于地下!”清军将领大怒,吩咐左右拉出去砍了。李待问哈哈大笑后,对清军将领说:“余有一求,望将军恩准。”那清军将领以为李待问怕死,回心转意,便说:“李舍人但说无妨。”李待问说:“以余之死,求得全城百姓无恙,从此不枉杀无辜,何如?”清军将领想了想说:“嘉定屠城,皆因百姓不剃发,违圣上耳,如松江百姓顺应大清皇帝陛下令,剃发更装,则可免遭生灵涂炭。”李待问说:“作可安告。”

断头台前,松江百姓无不动容。李待问昂首挺立,从容不迫,慷慨陈辞:“父老乡亲,余今去也,大势已定,父老乡亲惟顺天意,剃发更装,以顺新朝。不孝之罪,存我一人担待,但得见先人祖宗,以告是也耳。存我死后,将呼众鬼卒,续守松江城,免遭恶鬼佞神侵扰。父老乡亲,存我去也!”说罢,李待问慷慨就义。松江百姓哭声震天撼地。这就是著名的明末清初江南松江府的抗清运动,这次运动的主要领导者是陈子龙、徐孚远、夏允彝、沈狄龙和李待问。

最美旅行整理,感谢大家阅读。如有错误,欢迎大家指正。

链接:

北京市都城隍庙(金融街)介绍和旅游攻略

推荐阅读